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獨立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英邦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獨立論興起於民國初年;自蔡元培辭去教育總長後的四年內,更換了十幾任教育總長,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資本主義也逐漸發展,西方宗教對於我國教育的影響也與日俱增,為使免於軍閥和宗教對於教育的控制,當時許多教育學者紛紛提出教育應獨立的主張。
  蔡元培於民國十一年(1922)在〔新教育雜誌〕發表〔教育獨立議〕一文最受重視。在該建議文中,提出「教育事業當完全交予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又主張採行法國「大學區」的教育行政制度,以大學區為教育行政之單位,區內之教育行政由大學校長負責處理。各區大學之教育事務、經費均由各區負責,並且規定學校內不得宣傳黨綱、教義,教育應脫離政黨與宗教,亦即教育的行政、經費、思想及內容均應獨立,而且以傳教為主的人不能參與教育事業。主要用意是在使教育獨立,避免受政潮與宗教的影響。
  其後,梁啟超提倡「自由講座制」,以私人講學為主,其用意是希望教育脫離政治勢力,而能屹然獨立。胡適也主張教育應與宗教分離的原則。十三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南京召開年會,及全國教育聯合會往開封召開年會,分別通過收回教育權,及教育與宗教分離的主張,對我國教育獨立的推展有很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獨立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