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紅斑蛇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分佈廣,夜間活動為主。攻擊性強,肛門腺發達,被捕時會發出惡臭,但很快就馴化。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或老鼠為食,也曾攝食同種蛇的蛇蛋。於春夏季生殖,每窩產卵6-12枚,有些個體春夏季可各產一窩,約1個月孵化。仔蛇長約24公分。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紅斑蛇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黃頷蛇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Dinodon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Colub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目名: 有鱗目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紅斑蛇
英文名: Lycodon rufozonatus
描述:
紅斑蛇是一種中型蛇類,最大全長約160公分,紅棕色的身體上有大型的黑色橫斑。有些個體體側的紅棕色加深為黑色而和黑色橫斑連結,這時身體便呈現黑棕色,而有規則的紅棕色細橫帶。紅斑蛇為卵生的蛇類,於春夏季兩季生殖,每窩約產卵8枚,有些個體一年可產2窩,於春夏季各產一窩,孵化期約1個月,仔蛇全長約23公分。
分布:
紅斑蛇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地區及離島馬祖。此外,全中國(除內蒙古、新疆和西藏外)和寮國及北越都有發現紀錄,韓國、日本也有分布。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Dinodon rufozonatum rufozonatum (Cantor, 1842)
形態:
中、小型蛇;身體底色為紅褐色,體背並有一系列整齊的黑色斑塊,略呈紅、黑相間的模樣,因此有人將之稱為紅雨傘節,並誤以為其有毒;背鱗列數為17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南半島、韓國、日本。
生態習性:
分布於中、低海拔地區,極為普遍,棲地形態亦極為廣泛,由平地至海拔2,000餘公尺的樹林、開墾地及近水域之環境皆可發現,也會出現於住宅區。多於夜間活動,以兩棲類與小型鼠類為食。卵生,每窩可產卵10餘枚。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紅斑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