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淑世主義 - 教育百科
淑 | |
世 | |
主 | |
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eliorism |
作者: | 黃藿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淑世主義的基本主張是:人類可以透過思考的努力與智慧的運用,來解決自身的問題,並改善自己和社會群體的命運。有些淑世主義的支持者更進一步主張,人類生活的逐步改進是項「事實」,甚至是進化的法則。 英文的「淑世主義 」一詞(meliorism)(或可譯為「社會改革論」)原為英國十九世紀女性小說家艾略歐特(George Eliot, 1819~1878)所創,艾略特用這個詞來說明在樂觀主義(optimism)和悲觀主義(pessimism)兩種對人類前途有極端不同看法之間,尚有淑世主義的看法。這個詞本是在艾略歐特與人交談時所創,後來經哲學家薩里(James Sully, 1842~1923)在其著作〔悲觀主義〕(Pessimism, 1877)中正式採用,並流傳開來。薩里認為,淑世主義的論點是世人改進社會的指導原則。 我國儒家自孔子表現出對當時列國紛爭,道德淪喪的狀況意圖盡力挽救,雖知行之維艱,卻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終身努力不懈,即是對人類社會懷著希望,後世稱儒家為淑世主義,西方的淑世主義與儒家有近似之處,可能是此英文字中譯的根據。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淑世主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