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艾略歐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liot, Charles William
作者: 黃玉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查理斯.艾略歐特(1834~1926)是美國化學家及教育家,出生於麻薩諸塞州波士頓(Boston, Massachusetts)的望族。於一八六九至一九○九年間,擔任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校長,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教育批評家與改革者,同時也是〔哈佛古典名著〕(Harvard Classics)及〔世界文選〕的編輯。
  艾略歐特以班上第二名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後,留校任教。一八六三至一八六五年間,留學歐陸;返國後,成為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哈佛大學化學教授。由於出版他對歐美教育的評論觀點,於一八六九年,以三十五歲英年,便獲賞識而應聘為哈佛大學校長。接掌校務後,他增列科學課程,把原先嚴格規定必選的課程改為自由選修。在他退休時,哈佛大學師生人數已有大幅成長(師資增加十倍,學生增加四倍),增加了專業學院與雷克里夫女子學院(Racliffe College),很明顯地改善法學院及醫學院的素質,使哈佛大學成為舉世知名學府。
  藉著提高哈佛大學入學標準,間接地也迫使高中提高素質。艾略歐特曾擔任全國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所屬委員之主席,負責學校課程改革,對美國中等教育發展影響很大。艾略歐特的觀念如:建議將外國語和數學注入於第七年級課程中,反對能力分班,尊重個別差異及性向能力,課程之授課時數相同者表示其重要性無異,贊成把中學課程延伸至小學,俾使學生得以提早進入大學。
  由於艾略歐特對效率的重視,一九○八年被選為「全國公共服務改革聯盟」(The National Civil Service Reform League)主席。他贊成教師退休金以及產業界利潤分享的制度。他與史多拉(Francis H. Storer)合著的〔化學分析手冊〕,曾多次再版。一九○九年,他應邀負責編輯著名的〔哈佛古典名著〕;此外,他的著作有〔民主社會中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衝突〕(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 a Democracy)、〔晚收〕(The Late Harvest)。
  艾略歐特逝世於緬因州的東北港(Northeast Harbor, Maine),享年九十二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艾略歐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