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職業社會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ccupational Socialization
作者: 林清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職業社會化是指在認知方面接受就業知識、技術及能力,在價值方面內化職業規範的過程;在成人社會化過程中,職業社會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職業社會化過程中,就業知能的學習與職業規範的內化同等重要。工作知能的學習,協助個人順利就業;職業規範的接受,則協助個人扮演適當工作角色。
  職業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包括教育制度、在職訓練、及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影響。個人在工作知能的學習及職業規範的內化兩方面,都經由上述各途徑完成社會化。
  職業社會化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個人對職業的選擇,第二階段是社會制度對個人的選擇,第三階段則是個人在工作環境中的奉獻。在第一階段,個人經由別人的影響、職業資訊的獲得、及實際機會的存在等因素,選擇從事某一種職業;在第二階段,接受教育、參加考試、接受心理性向測驗,被分配到適當的職位;在第三階段,則受工作條件、社會評價及個人意志、與主管及同事調適等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職業奉獻程度。高級專業人員的職業奉獻程度最高,一般組織中的成員居次,半技術或非技術工人的職業奉獻程度則最低。
  嚴格的就業訓練有益於成功的職業社會化;這類訓練無論在認知及價值方面,都奠定社會化的良好基礎,甚有成效,神職人員的培育過程、博士學位的教育過程、軍職人員的訓練過程等,都屬於這類型的訓練。經此過程後的神職人員、學者及軍人,常有長期在該領域奉獻的堅定意志。
  個人完成就業準備擔任某種職業後,仍繼續進行社會化過程。就業環境與其就學的環境不同,因此必須拋棄某些原有的社會化模式而接受新的社會化模式,稱為再社會化;而其維持社會化的影響因素,則為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獎懲。在職業領域中,因優異之工作表現加薪、陞遷、及提升社會地位,是一種社會獎賞作用;相反地,因工作表現不佳減俸、降級,甚至被取消任用資格,則是一種社會懲罰。這種社會獎懲,促使個人繼續接受就業知能及職業規範,完成進一步的職業社會化。事業或職業是衡量個人社會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對大多數社會成員言,職業社會化的過程都可以長期而持續的進行;例外的情形只存在於部分職業社會化過程的失敗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職業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