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哲學的教育人類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ilosophical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哲學的教育人類學源於哲學人類學。哲學人類學的理論在一九二八年開始,德國哲學家謝勒(Max Scheler, 1874~1928)在其所著〔人在宇宙中的地位〕(Die St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中,首先提出哲學人類學的概念。同年哲學家普列斯納(Helmuth Plessner)在其所著〔生物的階段與人生階段〕(Die Stufen des Organischen und der Menschen)中,加了一個副標題:「哲學人類學導論」(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sche Anthropologie)。
  哲學人類學的概念逐漸擴大,並被認為可成為一門學問,因為配合時代的需要,探討有關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一直是人類學家和哲學家所關心的。所以謝勒提出了:「人是什麼」的問題。
  哲學的教育人類學強調哲學的思想方式,哲學的色彩非常濃厚。在研究內容方面強調人是什麼的問題及教育的本質問題。
  關於人的探討,不但期待在內容方面有固定的答案,而且有令人驚奇的印象。德國杜賓根大學(Universität Tübingen)教授布爾諾(Otto Friedrich Bollnow)認為對人比較令人感到衝擊的經驗是「人像花一樣地凋謝,像影子一樣地飛逝,無法留住!」既然人生這麼地短暫,那麼「人是什麼」的問題,就必須從本質去探討,才能把握人最根本的本質。
  關於人的本質問題,除了宗教方面的探討外,一般都是採取哲學的觀點來探討,把人看成是有能力的,包括生理上的能力與精神能力。每一種能力,在實行的時候,如果用得正確就是善;如果誤用,就是惡。這種論點,逐漸將人的本質界定在人性方面。也就是說,人的本質追根究柢是人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