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臺灣區運動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iwan Area Games
作者: 張宏亮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臺灣區運動會是我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組織最健全及水準最高的運動會。
  臺灣省政府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為慶祝臺灣光復並倡導運動風氣,發展國民體育,鍛鍊國民體格,改善社會風氣,於十月二十五日,在當時的省府所在地臺北市舉行第一屆臺灣省運動會。從民國三十五年至民國六十二年止,共舉辦了二十八屆。
  民國五十六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原屬於臺灣省的臺北市,從民國五十六年起自行舉辦臺北市運動會。至民國六十三年,政府基於政治、教育、財政、體育等多方面的考量,認為臺灣省、臺北市運動會以合併舉行為宜,經多次協調溝通後,於是將臺灣省運動會改名為「臺灣區運動會」。第一屆臺灣區運動會在高雄舉行,高雄市政府第一次興建了國內第一座人工速維龍跑道,從此開啟我國運動場地邁向新的里程碑。
  民國六十三年改為臺灣區運動會以後,運動員人數從第一屆的六千六百八十九人至民國七十一年突破萬人,達一萬零六十七人之多。
  由於經費支出過於龐大,每年各縣市修建大型比賽場地,動輒十幾億元以上,比賽過後場地設備未能充分利用,因此於民國七十八年起設立臺灣區運動會規劃委員會,隸屬中華民國體育協會(目前改名為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共聘請委員十七人,研究規劃臺灣區運動會事宜,針對臺灣區運動會的缺失研究改進,以精簡為目標。
  由於社會背景的改變,臺灣區運動會的目的也有所不同,早期臺灣省運動會舉辦的主要目的是在強身建國,促進全國人民之團結和諧,這可由第一屆臺灣省運動會,先總統蔣中正親臨會場的訓詞了解,當時蔣公勗勉全國同胞共同一致努力學習,鍛練強健的體格,恢復民族固有道德,才能建設中華民國成為一個富強康樂的國家。
  解嚴以後的臺灣區運動會,強調全民運動的推展,希望選手能創造佳績,達到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盛會,在型態上運動會變成多樣化,除了運動會之外,還同時舉辦聯歡會、學術研討會、展覽會、表演會、文藝活動、商展、農漁業大展、觀光週、花車遊行、民俗表演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臺灣區運動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