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斑蛇鯔 - 教育百科
花 | |
斑 | |
蛇 | |
鯔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花斑蛇鯔 |
英文名: | Saurida undosquamis |
描述: 體圓而瘦長,呈長圓柱形,尾柄兩側具稜脊。頭較短。吻尖,吻長明顯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脂性眼瞼發達。口裂大,上頜骨末端遠延伸至眼後方;頜骨具銳利之小齒;外側腭骨齒一致為2列。體被圓鱗,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皆被鱗;側線鱗數48-54;背鰭前鱗18-20。單一背鰭,具軟條11-12,雄性魚之第2鰭條不延長如絲;有脂鰭;臀鰭與脂鰭相對;胸鰭長,末端延伸至腹鰭起點後上方;尾鰭叉形,上葉等長於下葉。體背呈暗褐色,腹部為淡色,成魚體側有時會出現9-10個不顯之暗色斑塊。背、胸及尾鰭略呈青灰色;腹及臀鰭無色;尾鰭上葉上緣具8個暗點或暗斑,下葉下緣白色或透明。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臺灣,南至澳洲等。臺灣分布於南部、東北部、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Saurida undosquamis (Richardon, 1848) |
|
形態: 胸鰭末端達背鰭和腹鰭起點之連線,尾鰭上葉第一鰭條有褐色棋斑;腹鰭內外側之軟鰭條等長。生活在大陸棚的泥質海床,深度可達60公尺。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為食,可以底拖網捕獲。 |
|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紅洋,波斯灣,東非,澳洲大堡礁至日本,地中海。水深30~150公尺。 |
|
生態習性: 棲息於水底,多以底拖網捕獲。 |
|
利用: 底棲性重要經濟魚種,供食用。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仙女魚目(Order Aulopiformes) |
|
首目: 圓鱗首目(Superorder Cyclosquamata) |
|
亞目: 帆蜥魚亞目(Suborder Alepisauroidei) |
|
科: 狗母魚科(Family Synodontidae),Lizardfishe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花斑蛇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