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食茱萸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shí zhū y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zhū yú
解釋:
植物名。芸香科崖椒屬,落葉喬木。莖高約六至十公尺;老幹具短瘤刺;嫩枝則密被尖銳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十一至三十一枚,細鋸齒緣。繖房狀聚繖花序頂生,花黃白色。蒴果球形,熟時開裂,種子漆黑色。嫩芽可作香辛料。可入藥、供食用。也稱為「茱萸」、「紅刺蔥」、「艾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食茱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食茱萸
英文名: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描述:
落葉喬木。樹幹具銳刺;嫩枝及葉脈皆具銳刺。1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25~60(~100)cm;小葉對生,11~27對,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批針形,長6~12cm,寬2﹒5~4cm,基部鈍圓形,略偏斜,先端漸尖或銳尖,淺圓鋸齒緣,齒尖角具腺體,背面被灰白色粉末。花單性,雌雄異株或雜性,繖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多數,淡綠色或淡白黃色;花瓣5,長橢圓形。蓇葖果近球形,徑0﹒5~0﹒6cm,熟紅,頂端具短小喙;種子腎形或半月形,黑褐色,具光澤。
分布:
台灣低、中海拔山區之空曠地,中國東南部及日本南部等。
作者: 何偉真, 林德勳, 謝昌衛, 張世良, 黃雯雯, 陳信泰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