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薪資差異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ge Differentials
作者: 陳麗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薪資差異存在的原因可以從經濟學的觀點分析,首先,薪資可以看作是一種價格,因此可以由供給和需求決定。接近現實一點,干預競爭均衡的結構因素於是被納入。總而言之,以下四大類因素足以包括許多用來解釋薪資差異的古老和現代理論。(1)平衡薪資差異(equalizing wage differentials):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認為平衡(或補償)工作間的性質造成薪資差異,由於某些職業較其他職業危險,工作者自然會期望額外的補償報酬(compensating premium)。其次,有些職業需要附加的訓練,額外的收益可以視為是訓練期間所花成本的補償;(2)非競爭群體:開昂斯(J.E. Cairnes)和彌爾(J.S. Mill)稍後提出非競爭群體的觀念以解釋薪資差異。此觀念則強調人力間的差異,如果有能力的人較稀少,人力供給的限制將產生額外報酬,並將人力市場畫分成不同的區隔,即形成非競爭群體;(3)結構性因素(institutional factors):前面兩類因素均假設競爭的人力市場存在,但若市場缺乏完全競爭,則結構性因素可解釋薪資差異,如工會的發展程度、社會習慣及產業集中程度等;(4)運氣:個人間不同的機運也可用於解釋薪資差異的原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薪資差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