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蘭克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nkian 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蘭克(Otto Rank, 1884~1939)出生於維也納,畢業於技術學校,初時愛好詩文小說,後讀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著作,寫成〔藝術創作〕(Artistic Creativity)一文,為佛氏邀入其學會,並鼓勵其入大學。一九二○年後從事心理分析工作,出版〔出生的創傷〕(The Trauma of Birth, 1924),以為出生是日後焦慮的原型,加上幻想重回子宮,成為接近母親的心理矛盾,與佛氏學派意見相左。其後從事醫療及講學於巴黎、紐約等處。一九三二年將其〔藝術創作〕擴充為專著,出版〔藝術和藝術家:創造衝擊與人格發展〕(Art and Artist: Creative Urge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蘭克的心理觀點含有大量歷史及人類學成分,將心理分析理論應用於解釋藝術、神話和文化。視人為意義的自動解釋者和行動的發動者,為文化心理學的先進。其著作尚有〔意志治療與真理及實在〕(Will Therapy and Truth and Reality, 1929),〔心理與靈魂〕(Psychology and the Soul, 1931),〔英雄出生的神祕性〕(The Myth of the Birth of the Hero, 1952)及〔心理學之上〕(Beyond Psychology, 1941),遍及於心理學、哲學、社會心理學及教育。
  蘭克在心理學界,似乎遠不及佛洛依德著名,然而卻影響到許多知名的心理學家。當其一九三○年代在紐約及費城時,即影響到若干社會工作者和心理醫療者。羅吉斯(C. Rogers, 1902~1987)初時所用的〔簡捷醫療〕(Brief Therapy)和其後來採取生長與自我實現的導向,即源自於蘭克的觀念。貝克(E. Becker)一九七三年出版的〔否定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即受蘭克影響,從人類社會的病態著眼,以為人之希望長生不死,是由於對死亡的恐懼,乃是人類普遍的現象。麥克堪農(D.W. MacKinnon, 1903~1987)研究人格與創造力時,以建築師為對象,發現有創造力最低、最高和居中三組,與蘭克對人格分類的型態近似,阮氏所分者為常態、神經型和創造型,其創造型即藝術型,如創造力最高的建築師型。
  近年來心理研究出現許多近似蘭克觀點的發現,但蘭氏心理學尚未獨樹一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蘭克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