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動控制策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tion Control Strategies
作者: 程炳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行動控制策略又稱意志策略(Volitional Strategies),是心理學家庫爾(Julius Kuhl)用來解釋人們如何保護已經設定的目標所使用的策略。根據庫爾的觀點,人在某一情境中很少只有一種行為傾向;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同時經歷數種動機傾向,這多個動機傾向經過競爭之後,會有一個凸顯出來,形成決策,此決策可以視為個人的目標。形成決策之後並不保證該目標必定完成,因為在尋求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仍會遭遇到其他行動意向的干擾。為保證目標的達成,個人必須以行動控制策略來保護該目標。庫爾認為用來保護目標完成的行動控制策略有六種:(1)主動的注意選擇策略(Active Attentional Selectivity Strategy),即對與行動意向有關的訊息給予選擇性注意。此舉有助於促進行動意向的訊息處理,並且抑制競爭傾向的訊息處理。(2)編碼控制策略(Encoding Control Strategy),指對與行動意向有關的訊息特性做選擇性的編碼。(3)情緒控制策略(Emotion Control Strategy),指對破壞行動意志的情緒狀態加以抑制。(4)動機控制策略(Motivation Control Strategy),指當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若發現自己動機不夠強時,透過思考該目標完成與未完成的後果來加強自己的動機。(5)環境控制策略(Environment Control Strategy),指透過環境控制來保護自己的行動意向;典型的例子是社會的承諾。例如,想戒煙者或許會將自己的意向告訴許多不相關的人,因為戒煙者知道,告訴別人可以形成社會壓力,此種壓力可以幫助自己維持戒煙的行動意向。(6)訊息處理的精簡策略(Parsimony of Information-Processing Strategy),意指訊息處理時停止規則的界定。善用此策略者會避免使用那些讓訊息處理系統負荷過重的策略,也會選擇暫停一段時間以使自己的精力再旺盛起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行動控制策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