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裴斯泰洛齊派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stalozzian Movement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裴斯泰洛齊派運動是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的教育理論,經由裴氏的工作伙伴、信徒及學生,分別傳播到英、美各地。以英國來說,愛爾蘭人辛格(John Synge)於一八一九到一八二二年期間,曾經與裴氏相處多年,對裴氏所經辦的學校,不管是教學活動或學生生活活動,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其次,倡導導生制的貝爾(Andrew Bell, 1753~1832),亦曾到過瑞士,參觀過裴氏在葉維頓(Yverdon)設立的學校。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學說,對英國學校的影響,可以從實物教學、育嬰學校及教師訓練等幾方面,得以窺知一斑。以美國來說,尼佛(Joseph Neef, 1770~1854)曾經在裴斯泰洛齊的學校,擔任過音樂的教學,後來移居美國賓西凡尼亞地區,故裴氏的教育理論也被介紹到美國。一八○八年,尼佛出版〔教育計畫與方法大要〕(A Sketch of a Plan and Method of Education)一書;一八二一年柯爾本(Warren Colburn)出版專書,介紹裴斯泰洛齊有關算術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十九世紀時期裴氏教育理論,已廣為西方主要國家所接受並採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裴斯泰洛齊派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