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樹薯 - 教育百科
ˋ
ˇ
  • 漢語拼音 shù sh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ù shǔ
解釋:
  1. 植物名。大戟科木薯屬,落葉灌木。原產巴西,分布於西、南非洲及亞洲南部各國。莖有髓,脆而易折,分枝為三叉。葉掌狀,三至七深裂。花為圓錐花序,黃或紅黃色。果實為球狀蒴果,具稜翅。其肉質地下塊根亦稱為「樹薯」。
    【例】樹薯可供食用或製粉,並為酒精及味精的主要原料。 △木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樹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ù shǔ
解釋:
植物名。大戟科木薯屬,落葉灌木。莖有髓,脆而易折,分枝為三叉。葉掌狀三至七深裂。花為圓錐花序,黃或紅黃色。蒴果球形,具稜翅六條。其肉質地下塊根也稱為「樹薯」。可供食用或製粉,並為酒精及味精之主要原料。原產巴西,栽培馴化於泛熱帶至亞熱帶。也稱為「木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樹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樹薯
英文名: Manihot esculenta
描述:
多年生灌木,株高1-3公尺,具肉質肥厚的塊根,全株具白色乳汁;單葉互生,掌狀3-7深裂,各裂片呈倒披針形,全緣,柄長30-50公分;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而異花,無花瓣;花萼黃白色略帶紫色,鐘狀,5裂;雄蕊10枚,2輪;子房3室,花柱3裂;蒴果橢圓形或圓球形,具6條狹波狀縱稜,熟時3裂;種子表面密佈褐色斑紋。
分布:
巴西、巴拉圭
作者: 周富三, 廖俊奎, 王豫煌, 林朝欽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樹薯、木薯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樹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iū-tsî/tshiū-tsû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根莖類。骨有髓,脆而易折,分枝為三叉。葉掌狀,花為圓錐花序,果實為球狀萌果,具稜翅。其肉質地下塊根也叫「樹薯」。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樹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樹薯 相關臺灣客語 樹薯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