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赤腹鷹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赤腹鷹
英文名: Accipiter soloensis
描述:
體長25至30cm。頭部及背面為藍灰色或灰色。蠟膜橙黃色,雄鳥眼暗紅近黑色,雌鳥眼黃色。喉白,無喉線。胸部橙色,但色澤深淺與範圍大小會隨個體與年齡而異,有些個體非常白,雄鳥呈整片的橙色塗彩,雌鳥則帶有不明顯橫紋,尤其在腹部。下腹部、脛羽及尾下覆羽白色。尾羽灰色,有四道黑色窄橫帶,最外側尾羽無斑紋。幼鳥眼黃色,背面褐色,有不規則白斑及赤褐色羽緣。有一道粗喉央線,胸部有褐色粗縱紋,腹部及脛羽有粗橫斑或心形斑。喙黑色,腳橙黃色。
分布:
繁殖於東北亞的烏蘇里江以南、朝鮮半島、華中及華南。度冬於海南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西部。臺灣為過境鳥,過境期全台多處可見。
作者: 林文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ese Goshawk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ccipiter soloensis
形態:
體長27~35公分。背面石板灰,胸部橘紅色,腹面及翼下淺色,尾下覆羽白色,喙基及腳通常橘色。飛行時雄鳥的翼尖的黑色與淡色體色呈明顯對比。雌鳥體型略大,亞成鳥則背面深褐色。
分布:
分布亞洲東部,於韓國、中國大陸中部繁殖,於東南亞、菲律賓、婆羅洲及印尼度冬。台灣於春秋兩季有大量過境族群。
生態習性:
喜歡森林環境,常出現於稻田或濕地附近。主食蛙類,也吃蚱蜢等大型昆蟲、蜥蜴或小型鳥類,覓食方式為在視野良好的枝頭上等待,再下到地面抓食物。每年6月產卵,築巢於樹枝或是分叉上,高8~12公尺。每窩3~4顆卵,雙親共同孵育,並積極抵禦外來的入侵者。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鷹形目(Order Falconiformes)
科:
鷺鷹科(Family Accipite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赤腹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