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辯護理論 - 教育百科
過 | |
度 | |
辯 | |
護 | |
理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Overjustification Theory |
作者: | 何縕琪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過度辯護是雷波(M.R. Lepper)和格林尼(D. Greene)所提出的一種認知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兒童在參與某種行為之後,會把該行為加以合理化,即在對行為的原因作解釋時,傾向於過分重視外在動機而忽略內在動機的歸因。 內在動機是指為了活動本身的緣故才從事該活動的動機,即使除了你以外沒有人知道也願意去做;即行為的產生除了「做這件事」的直接酬賞外,沒有其他目的,如玩電腦遊戲、畫圖。外在動機則是指為了某些外在的影響因素(如金錢、分數)才去從事該活動的動機,行為的產生是成了取得另一些事物的工具。 雷波曾觀察小孩從事出於內在動機的行為時,加入外在酬賞後的影響。他首先觀察學前兒童在自由活動時間在教室內的活動情形,並記錄小孩花在繪畫上的時間長度。接著,研究者將小孩隨機分派到下面三種情境之一:(1)預期的酬賞-研究者向孩子說明,只要畫畫,就可以得到一分獎品;(2)不預期的酬賞控制-研究者只要求兒童畫畫,並沒有提及任何獎品。但孩子若畫畫後,可以得到一分和第一組相同的獎品;(3)沒有酬賞的控制-孩子畫畫後,並沒有任何酬賞。二個星期後,研究者再觀察自由活動時間時孩童花在繪畫上的時間。結果第一組孩童新花的時間少於其他二組,而對畫畫的興趣也低於最初觀察時期的興趣。問第一組兒童為什麼以前常畫畫而現在較少畫畫時,這一組兒童會回答:以前是因為想得到獎品才常畫畫的,而將現在較不常畫畫的行為加以合理化。由此可見,酬賞有時反而會帶走原本在遊戲中所享有的樂趣。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過度辯護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