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金絲猴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jīn sī hóu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n sī hóu
解釋:
動物名。哺乳綱靈長目。身體瘦長,約七十公分。毛灰黃色,鼻孔向上,尾巴很長。背部有長毛,富光澤,可達一尺餘長。行動敏捷,生活於高山的大樹上,皮毛可製衣褥,為中國大陸特產的珍貴動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金絲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nub-nosed Langu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Milne-Edwards, 1872)
形態:
鼻扁、鼻孔大而開口朝前,鼻孔上方的皮膚突起幾乎碰到前額;頭軀幹長57~76公分,尾長51~72公分,雄猴頭頂、頸部、肩膀、手臂背部和尾巴灰黑色,額頭、頭側面、頸側和腹部金黃色,雌猴體色類似,但頭和背棕黑色。
分布:
中國大陸湖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的西藏高原東南部山區。
生態習性:
基本生活史資料很少,主要棲息於高海拔森林中,冬季會下到較低海拔的地區,樹上活動為主,但有些覓食和社交活動會在地面進行,食物包括葉、草、地衣、竹、芽、果實等;群居性,一群可達數百隻,但其中又可分為多個小群,小群內包括1隻優勢雄猴,3~5隻雌猴和小猴,一天的活動距離約1,000~1,500公尺,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150~350隻,群體活動範圍4~50平方公里,群體之間的活動範圍不重疊;小猴在春、夏季出生,發情週期平均40天,懷孕期200天,每胎生1~2仔,雌猴約4~5歲性成熟,雄猴7歲性成熟,數量稀少,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瀕危物種。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靈長目(Order Primates)
科:
獼猴科(Family Cercopithec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金絲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m-si-kâ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金絲猴。動物名。哺乳綱靈長目。身體瘦長,約七十公分。毛灰黃色,鼻孔向上,尾巴很長。背部有富光澤長毛,可達一尺餘長。行動敏捷,生活於高山的大樹上,為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
  2. [[名] ] 有錢客人;引申指有錢的姘夫或嫖客。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金絲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