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鯙 - 教育百科
長 | |
鯙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長鯙 |
英文名: | Strophidon sathete |
描述: 魚體極度延長;肛門遠遠位於魚體長中央點之前。眼較接近吻部尖端,眼睛到嘴角的距離較大;上、下頜等長。齒為尖牙狀;上頜側邊及下頜前端的頜齒二列;頜間齒最為尖長,可倒伏,約有4個;鋤骨齒單列,約僅有3個。前鼻孔管狀,後鼻孔有突起的邊緣。脊椎骨數189-191。體色為單純的褐色;浸泡福馬林後標本呈灰褐色,魚體腹側顏色較淡。背、臀、尾鰭邊緣為黑色。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東非、紅海至西太平洋。在臺灣見於底拖網漁船作業的海域,如東港、台南、梧棲、宜蘭大溪、南方澳等地海域。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ong-tail Moray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Strophidon sathete (Hamilton, 1822) |
|
形態: 魚體極度延長;肛門位於魚體中央點之前。眼較接近吻部尖端,眼睛到嘴角的距離較遠;上、下頜等長。齒為尖牙狀;上頜側邊及下頜前端的頜齒2列;頜間齒最為尖長,可倒伏,約有4個;鋤骨齒單列,約僅有3個。前鼻孔管狀,後鼻孔有突起的邊緣。體色為單純的褐色;浸泡福馬林後標本呈灰褐色,魚體腹側顏色較淡。背、臀、尾鰭邊緣為黑色。過去文獻中記錄本種的最大體長可達3.75公尺,但在台灣本種標本的體長很少超過2公尺。 |
|
分布: 西印度洋的南非、紅海,至西太平洋的印尼、菲律賓、日本、澳州,和密克羅尼西亞等海域。在台灣見於基隆、大溪、南方澳、花蓮、成功、東港和梧棲等地。 |
|
生態習性: 棲息於大陸棚沿岸砂泥底之鹹水或河口附近半淡鹹水海域。台灣沿海的底拖網和底延繩釣漁業時常可以捕獲本種鯙類;其生命力強,有時在底拖網下雜漁獲中仍可發現本種個體存活,並四處鑽動,其尖牙仍然具有傷害性。棲息的水層較深,由50~300公尺。嗜食底棲性魚類。在海底時有將頭部仰起抬高的行為。 |
|
利用: 供食用,或是當作下雜魚。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
|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
|
亞目: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
|
科: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長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