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柏林核心集 - 教育百科
都 | |
柏 | |
林 | |
核 | |
心 | |
集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ublin Core |
作者: | 陳淑君 |
日期: | 2013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簡稱DC)是由都柏林核心詮釋資料組織(DCMI)所發展與維護的一套跨領域的資訊資源描述標準,一般意指「都柏林核心詮釋資料元件集」(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s Set)。該標準源自於1995年美國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簡稱 OCLC)與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簡稱NCSA)在美國俄亥俄州都柏林舉行的詮釋資料工作坊之成果,共由15個元件組成,具廣泛性與通則性,適用於描述大部分的資源,是一套簡單、具延展性、跨學科及跨資料類型的詮釋資料標準。DC的15個元件包括:(1)標題(Title)、(2)主題(Subject)、(3)型式(Type)、(4)描述(Description)、(5)涵蓋範圍(Coverage)、(6)來源(Source)、(7)關連(Relation)、(8)創作者(Creator)、(9)貢獻者(Contributor)、(10)出版者(Publisher)、(11)權利(Rights)、(12)日期(Date)、(13)格式(Format)、(14)識別符(Identifier),及(15)語言(Language)。其中,可以從三個面向理解此套標準,第一面向「內容」,是與資源內容有關的資訊,包括上述(1)至(7)元件;第二面向「智財權」,是作為資源的智慧財產權之資訊,包括上述(8)至(11)元件;第三面向「例示」,是資源在某種形式或格式的性質,指出特定範例或版本之資訊,包括上述(12)至(15)元件。DC在2003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15836)、2007年成為美國國家標準(ANSI/NISO Z39.85),中譯版並於2008年成為臺灣的國家標準「資訊及文件-都柏林核心詮釋資料元件集」(CNS 15222)。臺灣在此標準的實際應用與落實方面,國科會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已收錄的400萬筆數位藏品的詮釋資料即是採用DC標準的最佳範例。近年來因應語義網的發展趨勢及各社群的應用需求,DC詮釋資料標準已發展一系列相關的標準,除了上述的「都柏林核心詮釋資料元件集」1.1版,還包括:DCMI Abstract Model及Singapore Framework for Dublin Core Application Profile。 |
|
參考資料: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 (2011).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Retrieved March 16, 2012, from 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都柏林核心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