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雙帶鱸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雙帶鱸
英文名: Diploprion bifasciatum
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0-2.4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平坦。吻略鈍圓。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之下方;上下頜、腭骨及鋤骨均具齒。前鰓蓋後緣鋸齒狀。鰓耙數9-10+19-22。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80-88;縱列鱗數100-110。背鰭連續,硬棘部低,有硬棘VIII枚,軟條13-16;臀鰭硬棘II枚,軟條12-13;腹鰭腹位,末端伸達臀鰭前緣;胸鰭短於後頭部,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尾鰭圓形。體前半部淡黃色,後半部黃色,體側有兩條暗灰色寬橫帶,其中一條在頭部,另一條在體中部。除背鰭硬棘部暗色,腹鰭具黑緣外,各鰭為黃色。幼魚的背鰭第二及第三棘特別延長呈絲狀。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馬爾地夫至巴布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南、北部及各離島礁區均有。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ellow Empero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Diploprion bifasciatum (Cuvier, 1828)
形態:
體長為體高之2.1~2.2倍,背鰭中央有1深缺刻。幼魚期背鰭第2及第3棘呈絲狀延長。體黃色,體側有2粗黑色橫帶。全長達20公分。
分布:
自南日本以迄印度洋。
生態習性:
棲息珊瑚礁區,皮膚能分泌皂素(grammistin)。
利用:
供食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鮨科(Family Serranidae),Seabasses
上科: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雙帶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