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音叉 - 教育百科
  • 漢語拼音 yīn ch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chā
解釋:
  1. 一種用鋼材製成的測音器具。形狀像叉子,敲擊時,即發出明確固定頻率的聲音,且不因溼度等因素而改變。一般用於樂器音調的校正或語音實驗。
    【例】老師使用音叉來教導我們分辨各種不同的音調。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音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n chā
解釋:
一種用鋼材製成的測音儀器。形狀像叉子,敲之,即發出固定頻率的音。多用於樂器音調的校正或聲學實驗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音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uning fork
作者: 楊慧珠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叉為一鋼製有兩隻叉股的U字型器具,其用途為當受到敲擊,使其叉股振動時能發出單一頻率固定音調的聲音,此頻率之高低大致與音叉的長度平方成反比,與厚度成正比。不同音叉的自然振動頻率可從20赫茲到兩萬赫茲,涵蓋人耳所有可聽到的頻率範圍。為了實驗上的用途,音叉之下常裝置一與其根礎頻率相同的中空盒子,以利用共振原理增強其音量。音叉常被用來調音,音樂界用製成高於中央C的A調音叉為基準音,現代以電磁激發振動之電音叉更可提供高準確度與穩定性的頻率標準。
  音叉主要作橫向振動,根部所產生的縱向振動幅度遠較叉股末之橫向位移小,所以當音叉根部碰到一塊大的平面,例如桌面成音板時,或是插入共振盒內,均會由於根部小幅振動傳輸能量速度較慢,而顯著增加其振動強度並延長其振動時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音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