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獸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ㄙˋㄗㄨˊㄑㄩㄢˊㄕㄣㄧㄡˇㄇㄠˊ˙ㄉㄜㄐㄧˇㄓㄨㄟㄉㄨㄥˋㄨˋ˙ㄉㄜㄗㄨㄥˇㄔㄥㄖㄨˊ:「ㄧㄝˇㄕㄡˋ」、「ㄈㄟㄑㄧㄣˊㄗㄡˇㄕㄡˋ」。
  2. ㄇㄚˋㄖㄣˊㄧㄝˇㄇㄢˊㄇㄟˊㄧㄡˇㄖㄣˊㄒㄧㄥˋ˙ㄉㄜㄏㄨㄚˋㄖㄨˊ:「ㄕㄡˋㄒㄧㄥˋ」、「ㄕㄡˋㄒㄧㄥˋ」、「ㄖㄣˊㄇㄧㄢˋㄕㄡˋㄒㄧ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òu
解釋:
  1. 總稱有四足而全身有毛的脊椎動物。
    【例】野獸、禽獸、走獸
  2. 野蠻、殘暴、凶惡。
    【例】獸心、獸性、獸行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òu
解釋:
[名]
總稱有四足而全身有毛的脊椎動物。如:「野獸」、「禽獸」、「走獸」。
[形]
野蠻、不合禮法的。如:「獸心」、「獸性」、「獸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ù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總稱全身有毛之四足脊椎動物。如:「野獸」、「禽獸」、「走獸」。段注本《說文解字.犬部》﹕「獸,守備者也。一曰兩足曰禽,四足曰獸。」《書經.舜典》:「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清.黃宗羲〈壽張奠夫八十序〉:「夫為洪水猛獸之害者,非佛氏乎。」

2. 野蠻、不合禮法。如:「獸心」、「獸性」、「獸行」。《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剌王劉旦》:「薰鬻氏虐老獸心,以姦巧邊甿。」明.王玉峰《焚香記》第二八齣:「害我把香羅自纏,你這獸心人面。」

3. 乾肉。《儀禮.特牲饋食禮》:「棜在其南,南順,實獸於其上,東首。」漢.鄭玄.注:「獸,腊也。」

注音: ㄕㄡ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獸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