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短耳鴞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短耳鴞
英文名: Asio flammeus flammeus
描述:
體長約35至41cm。顏盤明顯,黃褐色,雜有深褐色細放射狀紋,邊緣有白色及細黑斑環繞。有不明顯的短耳羽。眼黃色,眼周暗色。喙周至眉線白色。頭頂黑褐色。背面為暗褐色及皮黃色交錯的縱紋。翼有黃白色斑。飛羽及尾羽有數道暗褐色橫帶。腹面淡黃褐色,有許多暗褐色縱斑,喉部及上胸部較密。尾下覆羽及脛羽黃白色,跗蹠至趾亦被羽。喙黑色。
分布:
廣布於全世界除了澳洲與南洋群島以外的各大洲。台灣分布於各地的平原濕地,但花東地區的紀錄甚少。離島於澎湖有紀錄。
作者: 林文宏, 劉小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hort-eared Owl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sio flammeus
形態:
體長37~38公分,頭大而圓,耳羽長於頭頂中央,短小而不明顯,翼及腿均較長。全身大致由黃褐色及黑褐色組成,腹面顏色較淺,有深色縱斑,面盤圓形,灰白色而周圍黑色,眉及頦白色,虹膜黃色,喙黑色。跗蹠及腳趾長有羽毛,皮黃色。
分布:
共10亞種,廣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美洲各地。
生態習性:
出現於凍原、沼澤、草原、疏林等較開闊的地方,從海平面至數千公尺的高山皆有其蹤跡。主食田鼠、鼩鼱、野免及土撥鼠等小型哺乳類,晝夜均活動。繁殖期各地不同,於地面築巢,每窩5~8枚卵,雌鳥孵蛋,而雄鳥負責攜回食物及抵禦外敵。短耳鴞冬天會到緯度較低的地方度冬,若度冬地食物豐富則可能留下繁殖。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鴞形目(Order Strigiformes)
科:
鴟鴞科(Family Strig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短耳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