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旃 - 教育百科
部 + 6 畫 = 10 zh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n
解釋:
[名]
1.曲柄的旗子。《說文解字.㫃部》:「旃,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眾。」《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乘彫玉之輿,靡魚須之橈旃。」
2.泛指旗子、旌旗。唐.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
3.毛織品。通「氈」。漢.桓寬《鹽鐵論.本議》:「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史記.卷一一○.匈奴傳》:「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助]
之焉二字的合讀。《詩經.唐風.采苓》:「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舍旃舍旃,苟亦無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