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互補色原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aglyphic principle, complementary color principle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二色光相加而生白光者,此二色稱為互補色。人眼最敏感之紅、綠、藍三原色光,如以適當之比率相混合,可生白光。如附圖所示,將三原色置於三角形之角頂,而將相鄰二種原色混合所生之顏色置於三角形各邊之中央,此時任一原色光與其對邊之色光相加,皆可生白色光,亦即此二色互為補色。互補色之二光相混合則生白光,謂之和加作用。但如戴上互補色眼鏡觀察互補色物體或像片時,則生黑色之感覺,謂之消減作用。設有一張像片,以紅色印於白紙,如戴同樣紅色眼鏡觀之,則所看到的像片與白紙,全部為紅色,看不到像片,但如戴藍綠色眼鏡觀之,則可看到像片為黑色。故用互補色印製之立體像對,可用互補色眼鏡觀察,因而使左眼看左像,右眼看右像,而生立體感覺。倘要觀察放映於銀幕上之互補色立體像對或電影時,則戴上互補色眼鏡後,每隻眼睛可看到同色之像(與上述看印刷像片之情形相反),亦可顯出立體感覺。製作立體像片所用之互補色,常為紅色與藍綠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互補色原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