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借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ㄢˋㄩㄥˋㄊㄚㄖㄣˊ˙ㄉㄜㄘㄞˊㄨˋㄏㄨㄛˋㄐㄧㄤㄗˋㄐㄧˇㄘㄞˊㄨˋㄓㄢˋㄕˊㄍㄟˇㄊㄚㄖㄣˊ使ㄕˇㄩㄥˋㄖㄨˊ:「ㄐㄧㄝˋㄑㄧㄢˊ」、「ㄗㄨㄐㄧㄝˋ」、「ㄐㄧㄝˋㄉㄞˋ」。
  2. ㄐㄧㄚˇㄊㄨㄛㄌㄧˋㄩㄥˋㄖㄨˊ:「ㄐㄧㄝˋㄍㄨˋ」、「ㄐㄧㄝˋㄊㄧˊㄈㄚㄏㄨㄟ」、「ㄐㄧㄝˋㄉㄠㄕㄚㄖㄣˊ」、「ㄐㄧㄝˋㄏㄨㄚㄒㄧㄢˋㄈㄛˊ」。
  3. ㄧˇㄎㄠˋㄆㄧㄥˊㄐㄧㄝˋㄖㄨˊ:「ㄐㄧㄝˋㄓㄨˋ」、「ㄐㄧㄝˋㄓㄨㄥˋ」。
  4. ㄐㄧㄝˋㄍㄨㄤㄑㄧㄥˇㄖㄣˊㄖㄤˋㄌㄨˋㄏㄨㄛˋㄒㄩㄣˊㄨㄣˋㄕˋㄧㄡˊ˙ㄉㄜㄎㄜˋㄊㄠˋㄏㄨ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è
解釋:
  1. 暫時向人告貸財物。
    【例】他向朋友借了很多錢,到現在都沒還清。
  2. 把財物暫時給他人使用。
    【例】這支筆借你用。 ◎
  3. 假託、利用。
    【例】借刀殺人、借題發揮、借花獻佛
  4. 倚靠、憑藉。
    【例】借重、借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è
解釋:
[動]
1.暫時向人告貸財物。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左傳.定公九年》:「盡借邑人之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借人典籍,皆須愛護。」
2.把財物暫時給他人使用。如:「這支筆借你用一下。」《論語.衛靈公》:「有馬者借人乘之。」
3.讚許。《隋書.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慈仁殷勤,誠嘉於心,此不可以虛辭借也。」
4.假託、利用。如:「借刀殺人」、「借題發揮」。
5.幫助。《漢書.卷六七.朱雲傳》:「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
6.倚靠、憑藉。如:「借重」、「借助」。
[副]
假使、假設。唐.元稹〈遣病〉詩:「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o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兩個人之間借貸關係的總稱。
音讀: tsià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