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山羌(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untjac, Barking Dee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 1839)
形態:
本屬動物頭軀幹長64~135公分,尾長6.5~24公分,肩高40.6~78公分,體重14~33公斤;本種叉角簡單,極少分叉,毛短而軟,體背暗黃褐色,腹面為灰白色,吻端和額部為暗褐色,額部內緣至角基內側有黑色條紋,上胸部和體側為灰褐色,雄鹿上犬齒發達外露。
分布:
中國大陸南部、台灣。
生態習性:
喜居中低海拔山區森林或植被茂密處,離水不遠的地區,日夜都會活動,但晨昏活動較多,警覺性高,行走或覓食時仍隨時注意四周,在受驚嚇或警戒時,或是彼此聯絡時,會發出短促似犬吠的叫聲,故又名吠鹿(barking deer),其眼下腺相當發達,可塗抹於樹枝上以標示領域,食物包括草、嫩葉、嫩芽、落果等,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1.5~2.5隻,通常單獨活動,雄羌活動範圍約20公頃,與其他雄羌活動範圍不重疊,但與雌羌活動範圍重疊,雌羌活動範約12公頃,彼此活動範圍重疊;終年可生殖,發情週期約14~21天,懷孕期約209~220天,一胎通常1仔,雌羌在密林中產仔,小羌會躲到可和母羌一起活動才出來,雌羌在 1歲以內即可生殖,圈養下壽命可達19年8個月。在台灣,山羌分布在平地至海拔3,000公尺之各種森林及竹林,尤喜近水源而有濃厚底層植物之原始闊葉林或混生林,由於有狩獵壓力,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科:
鹿科(Family Cererv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山羌(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