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幹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ㄍㄢ
  • 部首外筆畫 10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一]gàn[二]há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ˋㄨˋ˙ㄉㄜㄓㄨˇㄧㄠˋㄅㄨˋㄈㄣˋㄖㄨˊ:「ㄑㄩㄍㄢˋ」、「ㄍㄢˋ」、「ㄓㄨˇㄍㄢˋ」、「ㄕㄨˋㄍㄢˋ」、「ㄍㄨˇㄍㄢˋ」。
  2. ㄗㄨㄛˋㄘㄨㄥˊㄕˋㄖㄨˊ:「ㄍㄢˋㄏㄨㄛˊ」、「ㄎㄨˇㄍㄢˋㄕˊㄍㄢˋ」、「ㄋㄧˇㄧㄠˋㄍㄢˋㄕㄣˊ˙ㄇㄜ?」
  3. ㄕˋㄑㄧㄥˊㄖㄨˊ:「ㄍㄨㄥㄍㄢˋ」、「ㄧㄡˇㄏㄜˊㄍㄨㄟˋㄍㄢˋ?」
  4. ㄓㄨˇㄧㄠˋ˙ㄉㄜㄖㄨˊ:「ㄍㄢˋㄅㄨˋ」、「ㄍㄢˋㄉㄠˋ」、「ㄍㄢˋㄒㄧㄢˋ」。
  5. ㄘㄞˊㄋㄥˊㄖㄨˊ:「ㄘㄞˊㄍㄢˋ」、「ㄍㄢˋㄌㄧㄢˋ」、「ㄍㄢˋㄩ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àn
解釋:
  1. 築牆時支撐在牆兩端的木材。通「榦」。
  2. 事物的主體部分。
    【例】軀幹、樹幹、骨幹
  3. 主要的。
    【例】幹道、幹線、幹部
  4. 才能。
    【例】文幹、才幹、幹練
  5. 事情。
    【例】公幹、貴幹
  6. 從事、營求。
    【例】他是幹那一行的?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解釋:
  1. 井上的圍欄。通「韓」。
    【例】井幹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àn
解釋:
[名]
1.築牆時支撐在牆兩端的木材。同「榦」。《說文解字.木部》:「榦,築牆耑木也。」清.段玉裁.注:「榦,俗作幹。」漢.揚雄《法言.五百》:「經營,然後之幹楨之克立也。」
2.事物的主體部分。如:「軀幹」、「樹幹」、「骨幹」。
3.事情。如:「有何貴幹?」《水滸傳》第一四回:「都頭有甚公幹到這里?」
4.才能。《三國志.卷六二.吳書.胡綜傳》:「沖平和有文幹,天紀中為中書令。」
5.姓。如宋代有幹沖。
[形]
主要的。如:「幹道」、「幹線」、「幹部」。
[動]
從事、營求。如:「他是幹那一行的?」《三國演義》第九二回:「他兩個是吾子姪輩,尚且爭先幹功。」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解釋:
[名]
井上的圍欄。通「韓」。《莊子.秋水》:「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唐.成玄英.疏:「幹,井欄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à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人、事、物的主要部分。
  2. [[名] ] 才能。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