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循序啟發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go-Heuristic Theory
作者: 蔡俊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循序啟發理論是一個漸進啟發、可做為有效教導數學解題的教學法;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有系統、可信賴並且更快速且異於傳統的教學法。
  本論最大的目的,在於如何將難以觀察或難以知覺的認知過程傳導給學生,尤其是那些低成就的兒童。高成就兒童通常藉經驗學習,循序啟發理論希望能縮短經驗學習過程的時間,包括以下幾個特性:
  1.提供技巧及方法,讓學生在獲得知識之餘,同時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設計者或教師,應該辨明何者是教給高成就者或低成就者,並詳述其推演過程,系統化的介紹、描述給學生了解,以循序啟發。
  3.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循序引導學生獲取知識,並探求處理危機、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其從方法和技巧的學習中,建構其解決問題的知識與能力。
  4.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
  循序啟發理論教學的原則有:
  1.循序啟發不重傳授知識的目的,更積極的意義在於協助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
  2.教導學生的重點不只在運用他人發展的演算法,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去發現自己的演算法。
  3.演算法教學會使學生發展出演算式的思考,但啟發的教學法會發展出啟發性(創造性)思考,故在教學演算和教學啟發的過程之間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非常重要。
  4.就平衡的智力發展而言,同時形成演算式以及啟發式的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5.所教的演算法與啟發性的普遍程度越高,學生所發展出的認知能力以及與思考題外內容的普遍程度也越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循序啟發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