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排中律 - 教育百科
ˊ
ˋ
pái zhōng lǜ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ái zhōng lǜ
解釋:
形式邏輯思考三大原理之一,謂一事物在真與假兩個判斷中,不是真便是假,不是假便是真,不能有中間情況。此律原為西方理則思想之基礎。唯自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有直觀派邏輯及三值多值邏輯興,均不以此律為是。且證之於量子物理學,則此律不可用,必以三值邏輯方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排中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aw of Excluded Middle
作者: 劉文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排中律與同一律(Law of Identity)、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合稱為古典邏輯中所謂的思想三律。排中律係斷言在兩相矛盾的命題中,必有其一為真,而真否定為假,排除居中的第三種可能。以符號表示則為:pv~p,讀作「p或非p」,即p或非p必有一為真。
  思想三律可以視為建立真值表(truth table)的基礎;在真值表中的各欄內不填T(true)(真),就填F(false)(假),也就是一個語句只有真或假兩倍,此是受古典邏輯排中律之規範,而與現代多值邏輯認為一個語句並非只有真、假兩值之基本假設不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排中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