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波迪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ourdieu,Pierre
作者: 楊國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波迪爾(1930~ )是法國社會學家,在調和行動與結構以建立一般性社會學理論有重大貢獻,又以文化社會學及應用這些理念於教育社會學上著稱。他廣泛運用各種理論,如馬克斯(Karl Marx)、涂爾幹(E. Durkheim)及韋伯(Max Weber)等,以發展其別樹一格的社會秩序維持理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實踐理論綱要〕(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1977)、〔學校是保守勢力〕(The School as a Conservative Force, 1966) 及〔教育、社會與文化的再製〕(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1977)等。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是波迪爾提出的重要概念,擴大馬克斯經濟資本的想法;認為擁有此種資本的人可對別人發揮相當的權力,既能獲得想要的職位,也能要求享有較多的經濟資本。因此,統治階級有這些象徵資本,如語言、文化及器具等,就可建立支配權。波迪爾指出,學校透過授予證書及文憑,成為維繫秩序的重要機構。學校內採用的語言、價值、觀念及成敗標準是統治階級所認定的,因此教育成功與否端視個人吸收多少統治階級文化,以及與統治團體分享多少文化資本,在意識形態上鞏固現行社會秩序。他更指出,教師在社會體制中培養出來,目的即專門傳遞貴族文化(aristocratic culture)。
  由於上述學校教育的實施,乃形成他所指的「文化再製」(cultural reproduction)現象,鞏固既有文化形式、價值及觀念。對波迪爾而言,此一統治階級文化的再製及鞏固,乃確保他們繼續支配的局面。這種現象不知不覺存在於學校教育過程中,的確值得注意,他的理論乃能歷久不衰,激發普遍的探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波迪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