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烏頭翁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烏頭翁為臺灣特有種。牠的棲宿環境和習性與白頭翁頗相類似,但在臺灣本島的地理分布,則偏侷限於蘇澳以南之花東地區和恒春半島,除在枋寮附近有一小地段的重疊以外,牠與西部白頭翁之分布可謂楚河漢界,甚為分明。以昆蟲和果實為食物。繁殖期為4~5月,一窩產3~4枚蛋。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烏頭翁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鵯科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taivanus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PYCNONOT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Pycnonot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中文目名: 雀形目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烏頭翁
英文名: Pycnonotus taivanus
描述:
身長約 18cm。雌雄鳥羽色相同,雄鳥比雌鳥大。頭頂至後頸羽色烏黑,有黑色鬍線。雙頰、耳羽及喉部灰白色,嘴角有一橙色或黃色痣點。背部灰綠色,腰部灰色,翼的覆羽、飛羽及尾羽灰橄欖綠有黃綠色的羽緣,胸部淡灰褐色,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帶有黃色。喙黑色。跗蹠與趾黑色。另外,在台灣東部與南部可見許多烏頭翁與白頭翁的雜交個體,各羽區有不同顏色的組合,產生的雜交類型很多,原則上兼具了兩者的特色。有些雜交個體的頭部黑色或白色範圍甚大,遠超過純烏頭翁或純白頭翁黑白兩色原來所佔的範圍,雜交個體在此兩極端之間展現多樣的羽色變異。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的中低海拔地區,南部由屏東枋山以南至恆春半島尖端,東部由花蓮縣崇德、和仁以南至台東縣。
作者: 劉小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