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神經傳導物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eurotransmitters
作者: 張鳳琴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神經訊號由一神經元傳導至另一神經元係經由神經元間交接處,名為突觸(synapse)。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突觸幾乎都是化學性突觸,突觸前的神經元能分泌一種化學物質,稱為神經傳導物質,而突觸後神經元的細胞膜上則具有該種神經傳導物質的接受體蛋白質。當神經傳導物質與接受體結合時,就會使突觸後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作用,或以其他的方式改變其敏感度。目前所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已有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乙醯膽鹼、胺類、氨基酸及多T類,一般認為每一個神經元只分泌一種傳導物質。化學性突觸具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性質,即它只能單向傳導,也就是將神經衝動由分泌神經傳導物質的突觸前神經元,傳至接受傳遞物質作用的突觸後神經元。
  由電子顯微鏡觀察突觸前的神經元末梢,發現其具有許多不同的解剖形態,但多數都像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小結,故常被稱為末梢小結(terminal button)。突觸前末梢具有持續合成傳遞物質的能力,這新合成的傳遞物質會立刻被吸收到囊泡中儲存,以備使用。突觸前末梢與突觸後神經細胞間以寬約200Å至300Å(Å=10-8cm)的突觸間隙隔開。當神經的動作電位傳達經過突觸前神經末梢時,該處的細胞膜便產生去極化,使得一部分的囊泡將其內的傳導物質釋放到突觸間隙中,改變突觸後細胞膜的離子通透性,結果產生興奮或抑制作用。當傳遞物質被釋放到突觸間隙時,立刻與特定的接受體結合而活化離子通道,使之打開,這些離子通道打開一至二毫秒後通常很快就關閉,因傳遞物質在間隙中會經由擴散、被酵素分解及再回收到突觸前末梢循環使用而被快速的移除。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究竟是造成興奮或抑制,不單是依傳導物質本身的特性來決定,還受突觸後細胞膜上接受體性質的影響。
  藥物可透過許多方式影響突觸的傳導,例如倘若藥物的化學結構與神經傳導物質非常類似,藥物就會與接受體結合,產生與神經傳導物質刺激神經相同的作用。此外,藥物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機轉尚包括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運輸、儲存、釋放、酵素分解、再回收、活化或抑制接受體等作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神經傳導物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