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脈衝編碼調變 - 教育百科
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ulse-code modulation (PCM)
作者: 陳志銘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脈衝編碼調變(pulse code modulation,簡稱PCM)是一種類比訊號的數位化方法,將訊號的強度依照相同的間隔距離分成數個小段,再透過二進位或是其他數位記號的方式來量化。PCM常被用於數位電子系統上,也是電腦和CD紅皮書中的標準格式。將聲音從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的過程稱為「調變」,轉換過程如下:(1)首先將聲音的波動透過介質進入到收音麥克風;(2)這些聲音波動轉換成一連串高低變化的電壓波,然後傳入電腦;(3)將此電壓波透過一低通濾波器濾除一般聲音訊號中常見的高頻雜訊;(4)透過類比數位轉換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簡稱ADC)將聲音波形數位化;(5)將數位化後的音訊存入記憶體。  數位化後的音訊資料要變成聲音播放出來,則必須先重新還原為類比訊號,再輸出至揚聲器(喇叭),此過程稱為「解調變」。其轉換過程如下:(1)將數位化音訊讀出記憶體;(2)透過數位類比轉換器(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簡稱DAC)將數位訊號還原;(3)還原波再經過一低通濾波器將高次諧波濾除,聲音波形就會比較平滑;(4)透過擴大線路輸出至揚聲器。詹森仁,郭秋田,楊永仁,顏春煌,王頌平,周國傑,洪銘仁(2005)。多媒體理論與應用。臺北市:旗標。
參考資料:
詹森仁,郭秋田,楊永仁,顏春煌,王頌平,周國傑,洪銘仁(2005)。多媒體理論與應用。臺北市:旗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脈衝編碼調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