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蛇目白尼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蛇目白尼參Bohadschia argus 生活在礁岩區海域水深約0.5~1公尺的大型潮池中,或水深3公尺以內的海灣,常見於底質為粗珊瑚沙的棲所。本種為大型海參,體長可達30公分,寬10公分。口部四周具20隻楯狀觸手,管足集中於腹部,肛門周圍為黑色,身體為灰白色,背上有許多蛇眼般的斑塊,所以稱為蛇目參。小個體白天會躲在珊瑚碎屑中,只露出肛門呼吸,晚上才出來覓食。大個體則日夜均在外活動。底食性,以礁石上的微細藻類、細沙上的有機物為食。身上常有異尾類(甲殼類)及隱魚共生,體表也偶有共生蟹及多毛類寄生。居維氏器發達,受刺激時易排出白色黏絲。這幾年來數量銳減,可能和海岸污染有關。 分布於西印度群島、錫蘭、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中國南部,以及南太平洋群島。台灣則於恆春海域的萬里桐及南灣曾有採集記錄,但數量稀少。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蛇目白尼參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蛇目白尼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海參科
棲所環境: 礁石區
拉丁種小名: argus
拉丁屬名: Bohadschia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Holothuri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0~1m 潮間帶及潮池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地點: 南部
中文目名: 楯手目
拉丁目名: Aspidochirotida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蛇目白尼參
英文名: Bohadschia argus
描述:
本種為大型海參,體長可達30公分,寬10公分。口部四周具20隻楯狀觸手,管足集中於腹部,肛門周圍為黑色,身體為灰白色,背上有許多蛇眼般的斑塊,所以稱為蛇目參。小個體白天會躲在珊瑚碎屑中,只露出肛門呼吸,晚上才出來覓食。大個體則日夜均在外活動。底食性,以礁石上的微細藻類、細沙上的有機物為食。身上常有異尾類(甲殼類)及隱魚共生,體表也偶有共生蟹及多毛類寄生。居維氏器發達,受刺激時易排出白色黏絲。這幾年來數量銳減,可能和海岸污染有關。
分布:
分布於西印度群島、錫蘭、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中國南部,以及南太平洋群島。台灣則於恆春海域的萬里桐及南灣曾有採集記錄,但數量稀少。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