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隱含 - 教育百科
ˇ
ˊ
yǐn há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ǐn hán
解釋:
  1. 暗藏、不直接呈現。
    【例】在他成功的背後,其實隱含了許多努力奮鬥的艱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隱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ǐn hán
解釋:
暗藏、不直接呈現。如:「在他成功的背後,其實隱含了許多努力奮鬥的艱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隱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plicit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隱含的英文字(implicit為形容詞,名詞為implication)在邏輯中時常應用,指表象(representation)的元素或品質,未包括在表象本身,卻可由對表象作邏輯分析而見。此字與「明示」(explicit)相反,(參見「明示」)。簡單的說,在說到一個整體時,只「明說」這個整體,不指明整體的內涵,而內涵自在整體之中,不言而喻。如說「南極」到「南極大陸」四個字,無須停下來將有關南極大陸的種種一一列舉,即知所指南極大陸的情況。而用邏輯分析時,便表現出南極大陸的各種基本成分和特性,此等未曾說明的內含,即是所謂之「隱含的內蘊」或「含意」,或「隱含」。
  通常知識中的概念(concept)即包括隱含的元素,可用邏輯分析,也只有概念如此;因一個概念中往往包括若干個觀念(ideas),知覺(percept)便不如此廣闊。
  一個主要陳述或命題(proposition)不需要排除或概括所述事物的「次一命題」(second proposition),即使次一命題另有「他意」或與主命題矛盾,也只用主要陳述,是由於主要陳述的連繫辭的邏輯形式說明了轉移的關係(故而應用連繫辭必須審慎,誤用影響命題意義;應用不當將使命題意義不明),所以由命題而作的推論,即涵蓋在命題之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隱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