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顆粒蛇海星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顆粒蛇海星Ophidiaster granifer屬於蛇星科Ophidiasteridae,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水深1~5公尺處,可採於珊瑚礁區的石塊下,為夜行性,白天吸附在石塊下。動物具有五腕,腕的橫切面略呈圓形,輻長(R)跟間輻長(r)的比值為1.9cm / 0.5 cm。背、腹板上密佈大小不等的圓形顆粒體,腕末端有一大型端板。皮鰓2~7 個一群,多位於反口面。鰓板一個,略偏於體側,上有許多凹溝。肛門不明顯,位於體盤中央,被4~5個顆粒體蓋住。腹板顆粒體與背板相似。步帶溝狹小,溝棘兩個一組,一大一小,扁而短。第二及第三溝棘短鈍,排成兩縱列,與步帶溝平行,第二及第三溝棘之間有數個狹長顆粒體。動物呈棕色,腕及體盤有許多大形褐色斑塊。以岩石上的附著性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全世界在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等地均有分佈。此外,西沙群島,臺灣南部珊瑚礁淺海也都有記錄,屬於較為稀有的物種。
知識 1:
網狀(Net like)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顆粒蛇海星
中文目名: 瓣棘海星目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Valvatid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西沙群島,臺灣南部珊瑚礁淺海
棲所環境: 礁石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綱名: Asteroidea
拉丁科名: Ophidiasteridae
世界地理分布: 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等地
中文屬名: 蛇海星屬
拉丁屬名: Ophidiaster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分布深度: 3~20m 淺海區 I
中文科名: 蛇星科
中文綱名: 海星綱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拉丁種小名: granifer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顆粒蛇海星
英文名: Ophidiaster granifer
描述:
顆粒蛇海星Ophidiaster granifer屬於蛇星科Ophidiasteridae,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水深1~5公尺處,可採於珊瑚礁區的石塊下,為夜行性,白天吸附在石塊下。動物具有五腕,腕的橫切面略呈圓形,輻長(R)跟間輻長(r)的比值為1.9cm / 0.5 cm。背、腹板上密佈大小不等的圓形顆粒體,腕末端有一大型端板。皮鰓2~7 個一群,多位於反口面。鰓板一個,略偏於體側,上有許多凹溝。肛門不明顯,位於體盤中央,被4~5個顆粒體蓋住。腹板顆粒體與背板相似。步帶溝狹小,溝棘兩個一組,一大一小,扁而短。第二及第三溝棘短鈍,排成兩縱列,與步帶溝平行,第二及第三溝棘之間有數個狹長顆粒體。動物呈棕色,腕及體盤有許多大形褐色斑塊。

分布:
全世界在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等地均有分佈。此外,西沙群島,臺灣南部珊瑚礁淺海也都有記錄,屬於較為稀有的物種。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