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容量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del of Cognitive Capacity
作者: 陳長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知」是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加以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認知一詞的涵義頗為廣泛,舉凡知覺、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皆屬認知的範圍。而「容量」指個人記憶儲存所能保持的認知記碼的量。因此,認知容量即為個人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潛能,簡單地說,認知容量是指能產生感覺刺激的認知處理或資源的數量。
  「模式」是陳述一事象的小型理論;此處以注意力的容量模式來說明認知容量模式。卡尼曼(D. Kahneman)在[注意力與努力](Attention and Effort)一書中提出認知容量模式說明注意力的發展,認為注意力是分配和辨認刺激的認知處理單元或資源,而這些認知資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人卻以這有限的資源來處理訊息。不同的認知活動需要不同的注意力;有些工作需要較少的心理資源,有些工作則需要較多資源。所以我們常依工作的難易分配這些資源。較難的工作需要全神貫注,花費較多的資源,故很難有餘力做其他事;而較熟悉、較容易的工作並不需耗費太多資源,故有多餘資源可供同時做其他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知容量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