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動性動態評量 - 教育百科
互 | |
動 | |
性 | |
動 | |
態 | |
評 | |
量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teractive Dynamic Assessment |
作者: | 沈桂枝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互動性動態評量又稱互動評量、動態評量、學習潛能評量、中介性評量或協助性學習與遷移評量,是一種反映學習過程的評量模式,目的在評量學習者正在發展中之認如能力。大多採用「測驗-中介(intervention)-測驗」的模式實施。其方法分為三個步驟:(1)實施前測,以了解學習者目前的學習結果,即現有的發展水準;(2)根據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實施適性化的「中介」,以期促進學習者的表現;(3)實施後測,評量學習者獲益的程度,即是否具有「改變潛能」,以了解其潛在發展水準。 受到韋考斯基(L.S. Vygotsky, 1978)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理論和弗斯坦(Feuerstein, 1979)的「結構性認用塑造」(structural cognitive modifiability, SCM)與「中介學習經驗」(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MLE)等觀念的啟示,以及對傳統標準化測驗的批評和智力結構觀念的改變,認知取向的教育評量學者認為:學習者在標準化測驗情境中所表現的認知能力,與其潛在的認如能力有差異。以學習者所有的學習潛能為指標,才能真正了解學習者的能力,並有效預測其未來的學習。 與傳統靜態式評量相對,互動性動態評量強調動態歷程的觀察與了解,而評量者所擔任的角色,由以往的施測人員轉變為教學者或訓練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係是互動的。又此種評量方式是一種成功導向的經驗,在評量過程中,學習者可獲得正向的回饋和支持性的引導,使學習成為一種增強、自我持續、內在滿足的活動。除此之外,由於互動性動態評量能反映出學習者心智運作的歷程,因而使教師獲得正確的個別差異資料,進一步提供最適合學習者的教學與指導。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互動性動態評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