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動態評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ynamic Assessment
作者: 謝秀月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動態評量」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評量學生的解題能力;此理念的產生,是由於體認到解題的過程是動態的,標準化的測驗及多重選擇題,無法反應學生的理解力與差遣知識的能力,而發展出的「另類評量」取向。此種評量是基於韋考斯基(L.S. 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最早用於智障者或學習緩慢者,以輔助受試者在測驗過程中開發潛在的高階思考能力。
  學童所具備的能力事實上比我們可觀察到的要高,遠非當今客觀化測驗工具所能評定,因而尋找各種適合的方式,在評量之時,導引學童更高水準的表現,便極有必要。韋考斯基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的心理歷程是動態的,是在社會文化情境中進行的,兒童的實際能力可藉由社會互動而提高,其潛在的發展力,亦在互動中展露,特別是兒童與成人在問題情境間的對話、示範觀摩等互動,有助於兒童漸漸將所認知到的對象與關係內化,發展為高層次的心理機制。
  動態評量是以認知能力的可塑為基礎,肯定受試者在知覺、思考、學習和解題及其成長過程中的主動地位,在評量的程序中同時介入協助或教學,以體現且發揮教學與評量合一的理念,並藉由互動的評量程序,深入細察受試者學習發展之歷程,所以,動態評量不只評量學童在知識或技能上的外在表現,而所關心的是學童在解題背後的思考歷程,以及學童的哪些思考能力可以因師生的教學互動而提升。例如,施測者在數學解題評量過程中,可要求受試者逐字讀題,如此可偵測出受試者對題意的理解或語言網路,或概念圖,導引其運用原有知識,以識別困難與缺失,由於受試者自己多拙於言傳其困難處,施測者則須相機行事給予解說或明指關鍵要點,再觀察受試者如何接受提示內容,隨時探察受試者表現出的記憶力與聯係能力,避免給予過多的提示,才能真正導引出受試者的潛在高階思考能力。在傳統標準化的測驗中,受試者常因困難而退卻,被評為低能,在動態評量中,則因提示,得以展現自己潛在的能力,且因稍許的表現,即得到肯定,而敢於表現出有輻射性或跳躍性的思考能力。動態評量的目的在真正了解學童的困難所在,在評量過程中的提示在於試探個人特有的知識背景及不足之處,在識別個別差異之際,評量出學童的潛在能力。
  動態評量企圖獲取教學歷程中更精緻的訊息,必定在特定的學科領域進行,也就是說若要了解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力,則直接提供相關實際的數學問題,協助其開發新的學習經驗,並在此微型教學情境中,評量學童的真正解題能力。如評量學童的數學解題能力時,可在學童進行解決數學問題的歷程中,依學童的表現,提示解題邏輯或關鍵步驟,觀察學童是否能因提示的內容而表現出有生產力的思考;也可提供類比性的課題或較簡化的題型,引導學童聯想,了解學童是否會因而得到啟發,完成解題歷程;在這些過程中,數學解題的實際能力才得以評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動態評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