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燙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ㄟˋㄏㄨㄛˇㄏㄨㄛˋㄍㄠㄖㄜˋ˙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ㄙㄨㄛˇㄕㄤㄖㄨˊ:「ㄊㄤˋㄕㄤ」、「ㄊㄤˋㄉㄠˋㄕㄡˇ」。
  2. ㄨㄣㄉㄨˋㄏㄣˇㄍㄠㄖㄨˊ:「ㄕㄨㄟˇㄏㄣˇㄊㄤˋ」、「ㄓㄜˋㄊㄤㄊㄤˋㄗㄨㄟˇ」、「ㄜˊ˙ㄊㄡㄏㄣˇㄊㄤˋ」。
  3. ㄩㄥˋㄍㄠㄖㄜˋ使ㄕˇㄨˋㄊㄧˇㄍㄞˇㄅㄧㄢˋㄒㄧㄥˊㄓㄨㄤˋㄖㄨˊ:「ㄊㄤˋㄈㄨˊ」、「ㄊㄤˋㄊㄡˊㄈㄚˇ」。
  4. ㄅㄚˇㄉㄨㄥ西˙ㄒㄧㄐㄧㄚㄖㄜˋㄖㄨˊ:「ㄊㄤˋㄐㄧㄡ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燙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ng
解釋:
  1. 高熱的東西接觸到皮膚,而產生灼熱疼痛的感覺。
    【例】燙傷、燙嘴
  2. 溫度高。
    【例】水太燙,還沒辦法喝。
  3. 用熱水或火溫物。
    【例】早餐不要喝冰豆漿,稍微燙過再喝對身體比較好。
  4. 利用高溫使物體升溫產生變化。
    【例】他的襯衫總是燙得直挺挺的,看起來是一個很愛整潔的人。
  5. 一種將材料在開水中快煮後撈出的烹調方法。
    【例】現代飲食講究少鹽少油,許多人把青菜燙熟後,就直接食用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ng
解釋:
[動]
1.被高熱的東西或火所傷。如:「燙傷」、「燙嘴」。《紅樓夢》第三五回:「寶玉自己燙了手,倒不覺的。」
2.用熱水或火溫物。如:「把酒燙一燙。」
3.利用高熱使物體產生變化。如:「燙髮」、「燙衣服」。
4.一種烹調方法。將材料在滾水中快煮後撈出。如:「將魷魚燙熟後切片。」
[形]
溫度高。如:「這水太燙了」、「額頭好燙,一定發燒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ǹ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一種烹調方法。將材料在滾水中快煮後撈出。
  2. [[動] ] 被高熱的東西或火所傷。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