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民主義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民主義教育思潮源於民國十七年(1928)五月,大學院召集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於南京,不少出席會議人士認為「黨化教育」一名詞,易滋誤會,我國既以三民主義建國,即應以三民主義施教,遂議決取消黨化教育,代以三民主義教育,並通過實施原則十五條:「一、發揚民族精神;二、提高國民道德;三、注重國民體力的鍛鍊;四、提倡科學精神,推廣科學的應用;五、勵行普及教育;六、男女教育機會均等;七、注重滿蒙苗回藏傜等教育的發展;八、注重華僑教育的發展;九、推廣職業教育;十、注重農業教育;十一、闡明自由界限,養成服從紀律的習慣;十二、灌輸政治知識,養成使用政權的能力;十三、培育組織能力,養成團體協作的精神;十四、注重生產、合作、消費及其他合作的訓練;十五、提倡人生正軌的生活,培植努力生產的訓練。」國民政府根據此案,於同年九月正式通過我國教育宗旨。民國十八年三月,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再作文字修正,重行議定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於四月二十六日由國民政府正式公布,為全國教育設施之最高準繩。
  從三民主義教育思潮的演變情形來看,此一教育思潮的發展,是匯合各種教育思潮所得的結果。此一教育思潮本質上強調精神與物質之貫通,個體與群體之調和,既有崇高理想,內容亦切實可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民主義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