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近律 - 教育百科
接 | |
近 | |
律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aw of Contiguity |
作者: | 陳李綢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接近律是來自行為論的接近論所提出的學習原則。接近論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出現在時間上相接近的,則二者的聯結較牢固或反應易於出現。此派理論以華生(J.B. Watson)及葛斯瑞(E.R. Guthrie)為代表人物。 華生認為學習是古典制約作用的歷程。個體經由古典制約作用的多次練習,即可建立新的「刺激-反應」聯結。這些新聯結即構成新的行為系統。華生認為任何複雜行為皆由「刺激與反應」的聯結組合而成,但在聯結之間,他強調頻率(frequency)及時近(recency)兩個原則,認為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出現反應的次數愈多,聯結愈牢固;同樣的,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愈近,則反應愈易重現。 葛斯瑞在其學習理論中也主張刺激與反應接近,會產生聯結學習。他認為假如個人在一刺激之後表現一種行為,則在相同刺激再出現時,便會有相同的行為出現。換言之,他認為刺激與反應的關係一旦聯結後,相同的情境將會引起相同的行為。 接近律是一個心理學通則,強調:各心理現象之間要產生聯結,其必要的條件是要在相接近的時間內出現。聯結論、制約論均主張學習與刺激必須接近出現,或刺激與反應要相接出現,則學習效果較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接近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