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薯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ㄈㄢㄕㄨˇㄉㄨㄛㄋㄧㄢˊㄕㄥㄇㄢˋㄘㄠˇㄐㄧㄥㄒㄧˋㄔㄤˊㄆㄚˊㄒㄧㄥˊㄩˊㄉㄧˋㄇㄧㄢˋㄧㄝˋㄆㄧㄢˋㄔㄥˊㄌㄧㄝˋㄓㄤˇㄒㄧㄥˊㄏㄨㄛˋㄒㄧㄣㄗㄤˋㄒㄧㄥˊㄏㄨˋㄕㄥㄉㄧˋㄒㄧㄚˋㄧㄡˇㄎㄨㄞˋㄍㄣㄔㄥˊㄊㄨㄛˇㄩㄢˊㄒㄧㄥˊㄌㄧㄤˇㄉㄨㄢㄐㄧㄠˋㄐㄧㄢㄆㄧˊㄗˇㄖㄡˋㄏㄨㄥˊㄧˋㄧㄡˇㄆㄧˊㄏㄨㄟㄖㄡˋㄅㄞˊㄏㄨㄛˋㄆㄧˊㄅㄞˊㄖㄡˋㄏㄨㄤˊㄉㄨㄛㄓㄨㄥˇㄑㄧㄅㄚㄩㄝˋㄕˊㄎㄞㄅㄞˊㄙㄜˋㄏㄨㄛˋㄉㄢˋㄗˇㄙㄜˋㄌㄡˋㄉㄡˇㄓㄨㄤˋ˙ㄉㄜㄏㄜˊㄅㄢˋㄏㄨㄚㄔㄨˊㄎㄨㄞˋㄍㄣㄎㄜˇㄍㄨㄥㄗㄨㄛˋㄕˊㄌㄧㄤˊㄐㄧㄚㄍㄨㄥㄓˋㄔㄥˊㄉㄧㄢˋㄈㄣˇㄐㄧˊㄈㄣˇㄨㄞˋㄧˋㄎㄜˇㄗㄨㄛˋㄨㄟˊㄐㄧㄡˇㄐㄧㄥㄕㄠㄐㄧㄡˇㄘㄨˋㄐㄧㄤˋㄧㄡˊㄉㄥˇㄋㄧㄤˋㄗㄠˋㄩㄢˊㄌㄧ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ǔ
解釋:
  1. →番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ǔ
解釋:
參見「番薯」、「馬鈴薯」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î/tsû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塊根類植物的通稱。
音讀: tsû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ㄕㄨˇ

1. 「蕃薯」:植物名。旋花科牽牛屬,多年生蔓草。莖細長,匍匐於地上,葉片呈卵形或心臟形,互生。地下有塊根,橢圓形,兩端尖,皮紫肉紅,亦有皮灰色肉白,及皮白肉黃者。七、八月時抽長花梗,開白色或淡紫色漏斗狀合瓣花。除塊根可供做食糧,加工製成澱粉及粉絲外,亦可作為酒精、燒酒、飴糖、醋、醬油等釀造原料。嫩葉嫩莖可以作蔬菜。莖、葉、蕃薯簽可作飼料,用途很廣。亦稱為「白薯」、「番藷」、「番芋」、「地瓜」、「甘薯」、「山芋」。

2. 「馬鈴薯」:植物名。茄科茄屬,多年生草本。原產於南美智利。地上莖高六十至七十公分,羽狀複葉;夏日,梢上抽花梗,分枝開白色或淡紫色花。地下塊莖亦稱為「馬鈴薯」,形圓如樂器馬鈴,含豐富澱粉,味甘美,歐美人以為主要食物,我國多用作蔬菜佐食,亦可稱為「山藥蛋」、「洋芋」。

⇒@B04146

㈡ㄓㄨ

@B04146

注音: ㈠ㄕㄨˇ ㈡ㄓ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