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旆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ㄈㄤ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pè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èi
解釋:
  1. 古代旌旗末端形似燕尾的下垂飾物。
  2. 旗幟的通稱。
    【例】旗旆、酒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èi
解釋:
[名]
1.古代旌旗末端形似燕尾的下垂飾物。《詩經.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文選.沈約.鍾山詩應西陽王教詩》:「君王挺逸趣,羽旆臨崇基。」唐.李善.注:「旆,旌旗之垂者。」
2.旗幟的通稱。南朝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明.于謙〈山行〉詩:「酒旆搖村舍,鐘聲出寺樓。」
[形]
參見「旆旆」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旌旗末端形似燕尾之垂飾。《說文解字.㫃部》:「旆,繼旐之旗也,沛然而垂。」《廣韻.去聲.泰韻》:「旆,旗也,繫旐曰旆。」《詩經.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旆之左旃。」晉.杜預.注:「繫旐為旆。」南朝梁.沈約〈鍾山詩應西陽王教〉詩:「君王挺逸趣,羽旆臨崇基。」唐.李善.注:「旆,旌旗之垂者。」
2. 旗幟之通稱。南朝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唐.陳子昂〈征東至淇門答宋十一參軍之問〉詩:「西林改微月,征旆空自持。」明.于謙〈山行〉詩:「酒旆搖村舍,鐘聲出寺樓。」
3. 「旆旆」:
⑴旗旒下垂。《詩經.小雅.出車》:「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漢.毛亨.傳:「旆旆,旒垂貌。」
⑵草木生長茂盛。《詩經.大雅.生民》:「荏菽旆旆,禾役穟穟。」唐.孔穎達.正義:「其旆旆、穟穟、幪幪,皆言生長茂盛之貌。」亦作「肺肺」、「芾芾」。
注音: ㄆ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