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蕝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ㄘㄠˇ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6
  • 漢語拼音 juézu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ué
解釋:
[名]
古代朝會時,紮束茅草,豎立以表示位次。《說文解字.艸部》:「蕝,朝會束茅表位曰蕝。」《國語.晉語八》:「置茅蕝,設望表。」
注音:
漢語拼音: zuì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ㄩㄝˊ

1. 古代朝會時,立茅草束以標示位次。《說文解字.艸部》:「蕝,朝會束茅表位曰蕝。」《字彙.艸部》:「蕝,朝會束茅表位也。漢叔孫通為綿蕝之儀,立竹束茅以為標準,習儀其中。」《國語.晉語八》:「置茅蕝,設望表。」

2. 設立、設置。《新唐書.卷一三八.列傳.李嗣業》:「城一隅阤,屢築輒壞。嗣業祝之,有白龍見,因其處蕝祠以祭,城遂不壞。」《新唐書.卷一四八.列傳.康日知》:「比暮,勛至,捕覘者,知其謀,即蕝偶人,剚虛幟,而詭路襲苻離。」

3. 水草名。《宋書.卷六七.列傳.謝靈運》:「水草則萍藻薀菼,雚蒲芹蓀,蒹菰蘋蘩,蕝荇菱蓮。雖備物之偕美,獨扶渠之華鮮。」

㈡ㄗㄨㄟˋ,ㄐㄩㄝˊ之又音。

注音: ㈠ㄐㄩㄝˊ ㈡(又音)ㄗ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蕝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