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倘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ㄖㄣˊ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一]tǎng[二]chá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ㄐㄧㄚˇㄖㄨˊㄖㄨˊ:「ㄊㄤˇㄖㄨㄛˋ」、「ㄊㄤˇㄏㄨㄛˋ」、「ㄊㄤˇ使ㄕ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倘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ǎng
解釋:
  1. 假使、如果。
    【例】倘使、倘若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ng
解釋:
  1. →倘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ǎng
解釋:
[連]
或然、如果。如:「倘然」、「倘若」。《儒林外史》第三回:「何不把范進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線之明,也可憐他苦志。」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ng
解釋:
參見「倘佯」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ㄊㄤˇ

1. 假使、如果。如:「倘然」、「倘若」。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倘或著他拿將去了,殺壞了俺兩個怎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何不把范進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線之明,也可憐他苦志。」

2. 停止的樣子。《集韻.上聲.養韻》:「倘,止貌」《字彙.人部》:「倘,忽止貌。」

3. 茫然無措的樣子。《集韻.上聲.蕩韻》:「倘,一曰:『自失貌。』」

4. 驚疑的樣子。《莊子.在宥》:「雲將見之,倘然止。」唐.成玄英.疏:「倘,驚疑貌。」

 ㈡ㄔㄤˊ

「倘佯」:安閒自在徘徊。東周戰國.宋玉〈風賦〉:「然後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迺得為大王之風也。」晉.左思〈吳都賦〉:「徘徊倘佯,寓目幽蔚。」亦作「徜徉」。

注音: ㈠ㄊㄤˇ ㈡ㄔ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倘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