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偶;傀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uppet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偶」或「傀儡」是戲劇演出中由人操縱、無生命之物;「偶戲」或「傀儡戲」(puppetry)則指任何一種通過「偶」或「傀儡」來進行表演的戲劇。它存在於任何地區,且貫穿歷史,甚至史前已存在。歐洲有紀錄可尋為公元前五世紀,其他國家則較晚,亞洲的中國、印度、爪哇皆有「偶戲」或「傀儡戲」的傳統,但起源已不可考。「偶」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主要為二度空間型及三度空間型之分,如「皮影偶」屬二度空間的平面型;「提線木偶」則有三度空間的立體型。此表演物品常被利用為宗教儀式活動時演出,並以歷史傳奇或宗教故事為演出劇本。爪哇的「偶戲」影響表演界至深,甚至人的舞蹈方式也因此起「偶化」的作用;中國民間的「老背少」,則是人和「偶」合成的特殊表演方式。英格蘭重要的「偶」戲主角為鉤鼻的「龐其」與其妻「裘蒂」(Punch and Judy),法國有「瑪利歐妮」(Marionne),德國有「漢斯沃斯特」(Hanswurst)等等。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簡明大英百科全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偶;傀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