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斑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ㄗㄚˊㄙㄜˋ˙ㄉㄜㄉㄧㄢˇㄏㄨㄛˋㄏㄨㄚㄨㄣˊㄖㄨˊ:「ㄅㄢㄉㄧㄢˇ」、「ㄅㄢㄇㄚˇ」、「ㄑㄩㄝˋㄅㄢ」。
  2. ㄅㄢㄌㄢˊㄘㄢˋㄌㄢˋㄉㄨㄛㄘㄞˇ˙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ㄙㄜˋㄘㄞˇㄅㄢㄌ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
解釋:
  1. 雜色的點或花紋。
    【例】黑斑、白斑、雀斑
  2. 有斑點、斑紋的。
    【例】斑馬、斑鳩、斑竹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
解釋:
[名]
1.雜色的點或花紋。《說文解字.文部》:「辬,駁文也。」清.段玉裁.注:「斑者,辬之俗。今乃斑行而辬廢矣。」如:「白斑」、「紅斑」。唐.宋之問〈晚泊湘江〉詩:「唯餘望鄉淚,更染竹成斑。」
2.痕跡。元.錢惟善〈和季文山齋早春〉詩:「落梅風細小窗寒,石上餘香點點斑。」
3.一小部分。如:「可見一斑」。
[形]
1.灰白。顏色雜而不純。如:「斑白」。唐.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詩:「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2.雜亂。《楚辭.屈原.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漢.王逸.注:「斑,亂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aca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a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