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腓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éi
解釋:
  1. 小腿後肌肉突出的部位。俗稱為「腿肚」。
  2. 古代斷足的酷刑。同「臏」。
    【例】腓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éi
解釋:
[名]
1.脛後肌肉突出之處。俗稱為「腿肚」。
2.斷足之刑。如:「腓辟」。《周禮.秋官.司刑》「刖罪五百,殺罪五百」句下唐.賈公彥.疏:「咎繇改臏作腓,至周改腓作刖。」
[動]
1.病變。《詩經.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具腓。」南朝梁.元帝〈秋風搖落〉:「秋風起兮寒鴈歸,寒蟬鳴兮秋草腓。」
2.迴避。《詩經.小雅.采薇》:「君子所及,小人所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ㄈㄟˊ

1. 脛後肌肉突出之處。俗稱為「腿肚」。《說文解字.肉部》:「腓,脛腨也。」清.段玉裁.注:「諸書或言膞腸,或言腓腸,謂脛骨後之肉也。」

2. 斷足之刑。如:「腓辟」。《周禮.秋官.司刑》:「咎繇改臏作腓,至周改腓作刖。」

3. 病變。《詩經.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具腓。」漢.毛亨.傳:「腓,病也。」南朝梁.元帝〈秋風搖落〉:「秋風起兮寒鴈歸,寒蟬鳴兮秋草腓。」

4. 倚庇、庇護。《詩經.小雅.采薇》:「君子所及,小人所腓。」漢.鄭玄.箋:「腓當作芘,此言戎車者將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

㈡ㄈㄟˋ

作「」形時,為@A02688

注音: ㈠ㄈㄟˊ ㈡ㄈ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腓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